
本报记者 俞珠飞 应科苗 通讯员 王 成
自己穿几十元一件的衣服,但替困难旅客买票,100元,200元,她从不心疼。有时身边钱不够,就向同事借;有时除了车票,还要递上转车的费用、干粮和土特产。10年来,她自掏腰包2万多元,把300多张车票送到需要帮助的旅客手中。
她叫潘霞,宁波汽车中心站服务班班长,共产党员。
今年4月15日,从安徽来宁波打工的郑新英送父亲回老家黄山,在车站认出了潘霞,激动地连声道谢,还硬要还上200元车票钱,潘霞坚决不收。“是我给你买的,怎么好收钱。”
原来,2012年春节前夕,想赶回家过年的郑新英到汽车中心站时,发现钱和车票都被偷了。潘霞向同事借了200元替她买了车票,让她赶在大雪封路前与家人团聚。“潘大姐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大好人。”那天,“扑通”一声跪倒在潘霞面前的郑新英说。
潘霞第一次掏钱给旅客买票,是2004年6月17日。那天早上,潘霞正在流动服务,一个头发蓬乱、拖着两只编织袋、边走边抹泪的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。她过去提起编织袋,把老人领进服务室,递上一杯水。老人一口方言,潘霞只听懂“新昌”两个字。想起站里有新昌籍司机,她赶紧请过来,才弄清老人叫俞教英,80多岁,在外流浪多年,想回新昌老家,却身无分文。“别急,车票我去买。”几分钟后,潘霞将一张车票塞到了老人手里,并递上两只水蜜桃,一直送老人坐上车。
那一年,她到站里上班不到两年,还是服务班的普通员工。但这件事做得如此自然,好似对待邻家的老人。
潘霞的老家在安徽六安市郊。小学四年级起,在父母叮嘱下,她就和妹妹一起照顾子女不在身边的邻居老夫妻:挑不动水,她们到井里打好抬回来;大冬天洗衣冻得小手发紫,她们呵一呵接着干;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帮着扫地、割草……一直到10多年后,她家搬到了城里。这段经历,滋养了潘霞那颗善良的心。
“看到新昌老人,就像看到家乡的那对老夫妻。”潘霞说,想到老人终于可以回家了,心里乐滋滋的。
这一买就没断。“只要潘霞知道谁有困难回不了家,就掏自己口袋。”客运服务部副主任李群艺说。
服务班工作日志简单记着潘霞买的这些车票:黑龙江齐齐哈尔朝鲜族男子方龙学在宁波做生意,喝醉酒丢了钱包,遇到了潘霞;在北仑工作的船员史先生想去福建莆田,路上钱被偷,潘霞直接给了他200元;离家出走后一起流浪的两青年,是潘霞做通工作送他们上了回家的车;江苏人苏小红随身带的借记卡因联网系统故障取不出钱,也是潘霞帮她买了票……
这些事多数发生在2004年至2006年。“那些年手机少,人们也困难。”潘霞说。在她看来,掏钱替困难旅客买张票,是力所能及的事。
在搭档林娇印象中,潘霞帮忙买票的多为贫困人员、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,一些还衣衫褴褛、蓬头垢面,“阿姐一点也不嫌弃”。
去年夏天,潘霞见候车大厅外有一残疾小伙小腿严重萎缩,趴在地上,一靠近一股臭味扑鼻而来。打招呼,小伙不睬,潘霞猜他肯定有什么难处。
好说歹说,潘霞将他领到了休息室。小伙是从汽车南站爬了3个多小时过来的,中途找不到厕所,大便解在了身上。潘霞端来热水,让他擦身,还找来衣服给他换上。看着潘霞刚买来的热菜热饭,小伙哭了。他说他是金华人,叫刘成,来宁波谋生,可没单位要他。转了20多天,心灰意冷,想回家,又没钱买票。“别哭,阿姨帮你买。”买好票,准备好路上吃的水果和饼干、面包,潘霞背刘成上车。“阿姨,你是宁波留给我最大的温暖,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你。”
潘霞收入不高,2004年时月工资千元出头,现在也不过3000多元,除去家用,剩下的要拿去看病。为治失眠症,潘霞跑了10多年医院,每周都得抓药,花费不小。可哪怕借钱,她也要帮人买票。林娇说,每次潘霞向她借钱,她就知道阿姐又在帮人了。
帮人,潘霞一定要帮到家。每次送上车票,总不忘问一声“到了站离家还有多远”。2012年一天,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位学生赶着回家,路上钱包和提前买好的车票都被偷了,站在检票口,急得直跺脚。“爸爸下午动手术,我一定要回去。”“阿姨先帮你买票,到丽水下车后离家远吗?到爸爸的医院还有多少路?”潘霞掏钱帮她买好车票,又往她兜里塞了200元。
有时错过了当天的班车,潘霞就把旅客带回家住。200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,刚要下班的潘霞看到站外蹲着一名中年妇女,只穿棉毛衫裤,浑身发抖。潘霞一问,得知她叫陈银花,没钱了,回不了江西波阳的老家。到波阳的车一天只有一班,这会儿已发车,潘霞干脆将她带回了家。当晚,在潘霞家,来宁波两个月的陈银花第一次洗了个热水澡,吃了顿饱饭,睡了个安稳觉。第二天,潘霞替她买了车票,还不忘给她带一包干粮。
10年间,潘霞帮了很多人,但都是匆匆过客,极少再次遇到,更谈不上什么回报。“他们跟我说声谢谢,我就很满足了,这一天干活都有劲。”
“哪天妈妈特别高兴,肯定是在单位里做了好事。”潘霞的儿子王金杯说,帮助别人也给妈妈带来很多快乐,以前妈妈晚上经常睡不着,现在都能睡上7个小时了,而且说起单位里做的好事,笑声就不断,“有一天还要向我学英语,说是万一碰上个老外有困难,也能问一问。”
2007年,41岁的潘霞入了党,说要像别的党员一样认真负责,更好地服务旅客。“潘霞是我们站里的标杆。”汽车中心站经理徐燎原说,2002年让“超龄”的潘霞进站,看上的是她的认真诚恳。果然,潘霞带着年轻人,将服务班做成了中心站的一块金字招牌。
“潘阿姨,超级好!”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学生邵书培说,“她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正能量。”3月14日,邵书培急着回家,到车站才发现忘了带钱包,向好几个人借钱都碰了钉子。最后还是潘霞给她买了车票,让她在就要停止检票的当口坐上了车。
得急性阑尾炎本想回家开刀的江苏人胡继祥说,那天在候车室,他痛得躺在椅子上,潘霞见了,劝他还是就近医治,并出钱叫了出租车。他说,潘霞让他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。